菲娱2招商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 本科生教育 >> 通知公告 >> 正文
社会实践基地:马列部就业指导及社会实践调研组报告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8-29 00:00 点击数: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按照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对在校大学生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大学生深入实际,深入社会,并提高个人素质和魅力的一项重要活动,教师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如何引导大学升级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这对于培养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形式。当代大学生虽然知识丰富,但社会阅历浅,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也容易受不良思想、行为的影响,他们迫切希望通过社会实践来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因而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也较高。指导老师可以通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正确的指导和帮助,指导学生与工农群众打成一片,爱岗敬业,通过岗位锻炼形成对国情、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解,激发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热情,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知识经济社会的显著特征是创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源自于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源自于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对问题的理论探究,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教师在重视对大学生的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重视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指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在实践单位技术管理人员的帮助下、在同学的协作下,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对技术难关或管理难题进行理论探索,提出攻关方案和办法,从而使大学生树立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教师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又是对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丰富教学经验的有效途径。专业教师通过指导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直接了解大学生对课堂的教学的理解程度、运用能力等情况,从而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另一方面,可以从实践单位了解到最前沿的专业技术及其发展动向,并且可以与大学生、实践单位技术和管理人员共同努力攻克技术和管理难关的过程中,锻炼提高老师自身的探究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丰富自身的人生体验和工作经验,从中也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工作:
(一)提高思想认识,激发实践热情。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实践观,认识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热情,是指导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指导教师充分利用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较高的优势,从时代需要和个人价值实现的角度,消除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存在的种种错误的思想认识;从全面培养其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度,使之真正认识到社会实践的意义所在。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社会调查方法论》等课程的开设,使大学生明确实践的目的意义、实践方案的制定、实践的方式方法、实践的总结等。通过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在广大大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教育,让大学生明确社会实践活动对加速其社会化进程,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促进其实践人生价值、提高综合素质、激发创新精神。同时增强心理承受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及信心,使之认识到社会实践不仅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他们培养多方面社会活动能力提供了锻炼的舞台。
(二)加强动态指导,搞好组织实施。
      1、指导、协调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凡事预则立”,所以,准备工作是提高社会实践效率,确保社会实践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要编制实践指导大纲、帮助学生制定实践任务书,并且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要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具体指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实施过程中,由于思想敏锐,思维活跃,很容易发现实践单位在管理或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但由于自身知识能力的限制或方法不当,常常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是需要指导老师利用自身专业特长等优势,指导大学生们与实践单位的管理人员或技术骨干一道,运用所学书本理论知识,结合国内外前沿的学术理论和技术,攻克实践单位在管理或技术中出现的难题或难关,这能促使大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期间,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特别是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的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会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加上他们的思想情绪容易波动,如不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对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掌握并予以妥善解决。让大学生把握主流,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抗干扰的能力。
      4、引导大学生搞好阶段总结。在社会实践活动的每一个阶段结束时,指导老师都要引导大学生进行阶段总结。指导老师利用阶段总结对学生们所取得的成绩尤其是创新成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加以指导;将实践单位对大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及时进行反馈,使他们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及应注意的问题。
(三)指导总结交流,宣传实践成果。总结交流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最后阶段。社会实践经验交流工作有利于组织者和参与者互相取长补短、澄清思想、端正认识。指导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认真总结社会实践,反思得失、总结经验和教训,找出差距和不足,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明白,有哪些值得肯定的经验,有哪些应该吸取的教训,并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撰写好社会实践报告或科技论文,从而为今后的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在总结交流阶段,指导老师应尽可能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对自己的观点不必过分强调。只是在大学生的总结出现偏差时,指导教师才予以适当的补充和指导。其次,要大力宣传社会实践成果,表彰先进典型,扩大教育面,强化教育效果。通过表彰先进,成果汇报展览等形成,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社会实践。要对那些帮助实践单位攻克了技术难关和解决了管理难题、具有推广价值、代表了学术前沿方向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成果,推荐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以此激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教师在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运用正确的指导方式。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避免“保姆式”的指导。大学生社实践活动应遵循大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指导者、社会是大舞台的原则,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从活动的前期准备到活动的总结交流,都由指导教师一手包揽,必然会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失去主体地位,大学生不是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而是被动应付的老师的各项安排。因此,指导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自己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只能体现在做好“向导”和“助手”,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只是在宏观上给予指导,把握方向。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要细,要求要严,但决不能控制过死,应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指导老师既不能“保姆式”地一手包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不能让大学生放任自流。
      2、发挥老师的示范作用,避免单纯“授业”式的指导。指导老师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指导他们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践单位和管理或技术难题难关,还要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懂得创业的艰辛,同时要及时解决大学生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思想疑惑。也就是不仅要“授业”,还应“传道”、“解惑”。指导老师还应该在深入基层、踏实工作、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方面发挥榜样作用,不计较个人得失、身先土卒,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大学生向工农大众学习,培养起大学生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

 


学院电话:0432-66011719版权所有 菲娱2招商官方地址 - 菲娱2招商官网 - 乔伊波伊

 吉公网安备 22017202000216号 备案号:吉ICP备10200631号-2

学院微信公众平台

版权所有 菲娱2招商官方地址 - 菲娱2招商官网 - 乔伊波伊
我校菲娱2招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